這本書我早在好幾年前就已經買了,一直存在我如圖書館的房內,有天在整理書本時才把它挖出讀,我相信有些事情的發生一定是有定數的,如果幾年讀這本書或許就不會有現在讀的感想,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

        故事一:有一天,乞丐敲著一扇門想乞求施捨,他對前來開門的人說:「你能不能給我一點麵包?」


        「當然不行!」屋主回答:「我這裡又不是麵包店。走你的路去吧!」


        「那麼是不是能給我一點肉?」


        「更不可能!我又不是開肉店的。走吧!」


        「那麼有一點麵粉嗎?」


        「沒有!我家不是磨坊!別再囉嗦了!」


        「那麼幾塊錢也好,能不能給我幾塊錢?」


        「夠了!我可不是開銀行的!出去!」


        「既然您什麼都不能給我,」乞丐仍不死心:「至少讓我在您的屋簷底下歇一歇好嗎?」


       「坐那好了!」吝嗇鬼不耐地指著屋內一張椅子說。


        乞丐一走進屋內就開始方便起來。


       「你這是在做什麼?」屋主驚愕地大喊。


       「在這沒有用的地方,除了拉屎之外,我想不出還能做什麼!」


        作者解析:倘若我不慷慨,還有何用?屋子可象徵自我與自我的一切財富。如果我不懂得分享所有,被當成茅廁也是理所當然。


        我個人認為作者寫這本書時壓根沒想到現在詐騙集團是多麼的猖獗,他還活在一個平和的社會之中,但是現在這點小小的慈悲有可能助長一些犯罪集團的成長。我看到這故事的感想反而是可以用在現代的一些父母身上。


        有的小孩從沒看過電視,因為媽媽說電視會腐化人心;有的沒吃過肉,因為爸爸說吃肉對人體與環境都不好,所以我們家都吃豆腐漢堡;有的活到十幾歲從沒摸過小狗,因為父母說狗狗身上有很多細菌。


        如果你不讓你的小孩體驗這個世界,把他們生出來做什麼呢?!


        故事二:穆拉納斯魯丁帶著兒子去散步。他們看到地上有個蛋,兒子便問道:「爸爸,小鳥是怎麼跑到蛋裡面去的?」


        穆拉愕然答道:「我一輩子都在想:小鳥是怎麼從蛋裡孵出來的?而現在又多個問題了!」


        作者解析:通常我們會自問:我如何跳脫我的問題、我的極限、我的焦慮?如果反問自己是如何進入,也許就能找到答案了。


        我喜歡這樣的反向思考。


        故事三:從前有一名教士是個聖人。這名教士有一位助理。某天,有個女人來找教士,說道:「我丈夫拋棄我了。他會不會回來?」


        聖人閉著雙眼回答:「回家去吧!你的丈夫會回來的。」


        助理送女人出門的時候,小聲地說:「你丈夫不會回來了。」


      「你為什麼這麼說?教士可不是這樣說的。」


      「你們說話的時候,老師的眼睛閉著。他沒有看到你,但我看到了。」


        作者解析:聖人是以心來觀察。他看見了這個女人內在的珍寶與價值,因此他才會說:「你的丈夫會回來。」


        我看完這篇時哈哈大笑,原來以前就有這種笑話了;其實現在社會中大部份的人都是以外在表現來評斷一個人,有誰願意花時間去看到一個人內在珍寶與價值。電視上的明星能歌善舞,所以一定是個好人;某富翁的財產三輩子都花不完,嫁給他就一定幸福;胖的人一定是吃的多,紙片人一定不愛吃東西;這些許許多多的案例都說明了外在是讓我們評斷一個人的首部曲。


        只是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去真正了解一個人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這本書用許多的小故事,告訴閱讀者一些可能不曾思考的角度,有興趣的朋有可以找來看看。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 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